close

我是E先生

最近去圖書館借了一本書【行銷大師法則-永恆不變22誡

(現在讀越多書越發現,這種外觀舊舊的、內容只有少量圖片的書才是內容最扎實的,且歷久彌新)

有別於現代圖書圖文並茂的風格,本書平鋪直敘的方式卻引人入勝

讓我完全沒有基礎的情形下了解行銷相關背景

而書中舉例的公司雖然部分已經結束營業

但透過本書剖析這些已不復存在的公司,卻頗有先見之明

 

本書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帶我們了解行銷背後的22條法則

而我認為,不只適用於公司行號、大型公司

應用於個人自我行銷上也許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領先法則 排他性法則 長期觀察法則 單一法則 加速法則
類別法則 階梯法則 品牌延伸法則 不可預測法則 資源法則
心智法則 二元法則 犧牲法則 成功法則  
認知法則 反向法則 屬性法則 失敗法則  
焦點法則 分裂法則 坦誠法則 媒體炒作法則  

第 1 誡 領先法則

創造一個你能搶先進入的【產品類別】

產品類別中的【領導品牌】都是搶先進入【顧客】腦海的品牌

因為即使是雙胞胎,人們也往往偏愛最先認識的那一位

例如:想到汽水會想到? 反白看我的答案 可口可樂

例如:找飯店? 反白看我的答案 TRIVAGO

也許以上兩家公司的產品,並未提供最好喝的飲料與找飯店服務

但他們就是潛移默化地進入了我們的腦袋

以至於我們想到"汽水"與"飯店"的【字眼】都會不由自主聯想到他們公司的名稱

這就是 第 1 誡 — 領先法則

因此【行銷】的重點並不在於說服【顧客】你家的產品/服務比別人更好

如果我的品牌無法領先進入【產品類別】該如何補救?


第 2 誡 類別法則

當我們無法作這裡的老大,就要做那裏的老大 = 搶先進入【新的】【產品類別】

例如:電腦市場中,在IBM佔據大型電腦市場時,Amiga定位自己為多媒體電腦

例如:雜誌市場中,除了有給現代女性閱讀的時尚雜誌外,亦有專門給婦女、媽媽、男性、電腦愛好者、運動愛好者...等取向雜誌

若處於【新的】【產品類別】市場,可以主張忘記品牌、大力推廣該類別的優勢,因為,在本質上我們並沒有競爭者


第 3 誡 心智法則

偶爾,第 1 誡領先法則需要修正其適用性

不要成為第一個進入市場的品牌,而是成為第一個進入【顧客腦海】的品牌

此第3誡是基於第4誡認知法則而來 — 行銷本不是產品戰,而是【認知戰】

如何建立起顧客的認知?

必須大張旗鼓地進入、而非緩慢進入,因為一旦被歸類為某種類型,就難以改變了

且被認知為某種類型後,嘗試去改變顧客的既有認知,在行銷當中是最浪費資源的事情

「假消息 LINE 查理王」的圖片搜尋結果

(茶裏王LINE假消息,在群組轉傳的效應下導致大眾恐慌,連統一股價也跟著恐慌)

不實消息一旦進入消費者腦海裡是不是就真的難以改變了呢?

即使我們收到"這是假消息"的澄清,又有多少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呢?


第 4 誡 認知法則

行銷本不是產品戰,而是【認知戰】

【認知】是顧客對我們產品的認知,也就是【客觀事實】

例如:在日本,本田被【顧客】【認知】是機車的【領導品牌】。當你朋友買了一台本田,你會認為是一台 機車

例如:在美國,本田被【顧客】【認知】是日本進口汽車的【領導品牌】。當你朋友買了一台本田,你會認為是一台 汽車

第4-1誡 二手認知法則

俗稱「眾口鑠金」,顧客會根據他人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做購買的決策依據

例如:新聞媒體報導某牌汽車有非預期性加速現象,無論是否親身經歷, 在不斷洗腦下都已被這種【認知】入侵

是不是事實? 不重要,因為【顧客】對該【品牌】的【認知】已經成形,即使產品一直都沒變(無論好不好)

所以行銷從來就不是產品戰,而是認知戰。


第 5 誡 焦點法則

在【潛在】【顧客】的腦海裡佔有一個【獨特】的【字眼】

Dos:

(1) 最好是 簡單的字/詞 

(2) 可能需要犧牲其他無法代表的【字眼】 抗敏感性牙膏 舒酸定

(3) 用一個詞/一句能夠在不被察覺下植入 Subway Eat Fresh

(4) 對於領先法則,通常以【產品類別】為代表 汽水 可樂

Dont's:

(1) 不能用其他人已用過的【字眼】

(2) 不能沒有反方支持者 例如:誠實的政客 ,因為沒有其他政客願意承認自己是不誠實的

舉例:反毒文宣

最常見"珍惜生命"、"尊重選擇"等缺乏【攻擊性】重點的【字眼】

較佳的是「失敗者(loser)」因為會 失去(lose)許多包含家庭、工作、自尊、自由、生命...等


第 6 誡 排他性法則

兩家公司不能同時佔有相同的【字眼】

行銷人員常常誤觸 — 市場調查陷阱,雖然邏輯上理應從調查報告裡列出顧客希望擁有的產品或服務

但卻忽略了有【領先品牌】早已佔領該字眼

例如:麥當勞-快速,漢堡王這時主打「快速享受美食」絕對會是一場大災難

【顧客】的意念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也不要妄想搶別人的【字眼】


第 7 誡 階梯法則

此策略專門提供給排名第二、第三的品牌 

高興趣產品階梯(多階梯、日常會使用到的產品,例如:香菸、可樂、啤酒、牙膏)

然而即使是高度興趣產品也很難超過七階,你能舉例出七種以上的軟性飲料品牌嗎?

低興趣產品階梯(少階梯、1不常購買甚至一生只買一次、2購買時不會愉悅的產品,例如:1家具、1除草機、1行李箱、2棺材、2人壽保險)

 

在大池塘當小魚>在小池塘當大魚

多階梯當第三 > 少階梯當第一

試問自己的品牌在【顧客】心中佔哪一個階梯?


第 8 誡 二元法則

某產品類別階梯上分別有 A B C D E 五個品牌

起初對新市場不甚熟悉的【新顧客】進場,還無法分辨誰是【領導品牌】

他們會挑選具有吸引力或是感興趣的品牌,常常會選到第三、第四品牌

 

然而隨著市場日趨成熟,【顧客】已了解產品與市場,因此會【假設領導品牌一定比較好】

品牌市佔率將會趨向於 A = B > C (D、E已不見了)

也就是領導品牌會失去一些、第二品牌會得到一些(成為no.1的替代品)、第三品牌會逐漸萎縮,更下層級的就不用說了

在成熟的市場中第三品牌處於棘手的位置,此時第三品牌要做的是用【第 5 誡 焦點法則】另闢產品類別

成功的行銷人員應專注於產品階梯的前兩個層級,成為老二才有機會打敗老大

會造成 A B 雙雄爭霸的情形是因為【顧客】認為是【產品戰】


第 9 誡 反向法則

站在領導品牌的對立面攻擊對方

例如:麥當勞 - 快速、適合小孩(玩具、遊戲區、沙拉...),漢堡王應以 成熟 口味的字眼來攻擊(不應以 緩慢 為字眼因為是速食市場)

「burger king vs mcdonalds commercial」的圖片搜尋結果


第 10 誡 分裂法則

產品會隨時間分裂成多種產品類別、不會合併

例如:音樂

「music type」的圖片搜尋結果

而且每個產品類別都有其領導品牌

例如:每種音樂類型中都有其代表人物,流行音樂-五月天


第 11 誡 長期觀點法則

避免品牌短視近利的行為:特價、品牌延伸,會造成短期獲利長期虧損的情形

例如:特價,【顧客】被教育成在【正常】價格期間不購買產品

品牌延伸請見 第 12 誡


第 12 誡 品牌延伸法則

被違反地最嚴重的法則 — 什麼都會做、也什麼都不會做

是一種古老的行銷手法,包含一個品牌生產多種產品類別、推出新口味的產品

 

例如:可口可樂公司推出 - 可樂零、可樂桃、可樂纖維+...,最暢銷的還是經典口味可口可樂

成功的行銷人員應該思考【品牌】代表什麼? 專一或是想不到(太多產品)?

當要推出【新產品】時應創立【新品牌】

包括實現【領先法則】成為領導品牌、或是【反向法則】成為領導品牌的替代品

但是由於不易實現因此多數企業還是採行成效不彰的品牌延伸法則

「trump everywhere」的圖片搜尋結果


第 13 誡 犧牲法則

想要成功就要懂得放棄 (1)產品線 (2)目標市場 (3)不斷的改變

(1)產品線:不要多產品化經營,應該要產品深度化、焦點集中化

例如:台灣快遞公司沒有特別一家有獨特的【字眼】,可知他們提供的服務都差不多、什麼都可以送

唯有黑貓是較具有【高品質】快遞服務的品牌,但其字眼仍不夠明顯

「YAMAHA 做什麼」的圖片搜尋結果

(目前個人認為最多角化經營的是YAMAHA,什麼都做)

雖然YAMAHA什麼都做,但目前台灣機車市場上山葉還是佔有了【領導品牌】的地位

因此如果今天你朋友說他買了一台 YAMAHA,你應該會認為是一台 機車,而不是一台 鋼琴

 

(2)目標市場:更大的漁網無法捕獲更多的魚

鎖定的【目標群】不代表所能【銷售的市場】

例如:可口可樂是當今領導品牌,而百事可樂犧牲中年市場並決定全心經營青少年市場,與許多青少年偶像藝人簽約合作

即使百事可樂鎖定青少年,但如果一個50歲的老兄認為他只有25歲他還是會喝百事可樂。

 

(3)不斷改變:犧牲不斷改變的經營策略、盡量避免改變

例如:廉價航空開始投資大型客機或飛行熱門路線(NG)


第 14 誡 屬性法則

1. 屬性不平等:搶先佔有重要的【屬性】,以獲得最高的市佔率,例如:牙膏-防蛀牙

2. 排他性法則:搶不到第一,要搶其他【屬性】,忍受較低的市佔率,例如:牙膏-口氣清新

3.反向法則:搶不到第一,要搶【反向屬性】,以成為領導品牌的替代品,例如:麥當勞-適合孩童,漢堡王-適合成人


第 15 誡 坦誠法則

需要小心使用的高技巧性行銷法則

1. 主動接露【負面陳述】:必須是大眾普遍認知的缺點,引發【顧客】心有戚戚焉的感覺。

若無法迅速引起共鳴則會造成混淆的反效果。

2. 轉移至【正面焦點】:迅速的將焦點轉移至正面訊息上

坦誠的目的不是要道歉,而是要建立一個足以說服潛在客戶的【利益】

例如:李施德霖漱口水"一個你每天要討厭兩次的味道","口味不好"卻建立了李施德霖「殺菌」的訴求重點

相關圖片

(李施德霖,我討厭它,但我愛它)


第 16 誡 單一法則

在行銷市場裡最有效的是單一的、出奇不意的大膽一擊、

行銷經理親赴前線了解市場上的事情,不要只專注在數字上


第 17 誡 不可預測法則

Don't: 短視近利、只看財務報表經營

Dos: 好的【短期規畫】能找出一個新的【角度】或【字眼】,讓產品不同於他人,並且擬定一個【互相呼應】的【長期行銷】【方向】

例如:掌握【趨勢】,日益注重健康的地區可以推出【健康】相關字眼的產品

第 17-1 誡 插補法則:對於趨勢太早下判斷(NG)

第 17-2 誡 彼得原理:意想不到的事總是會發生,未來不可能一成不變

處理不可預測的方法就是,保持彈性、願意改變且迅速改變


第 18 誡 成功法則

當成功時容易變得不客觀,通常會以自己的主觀判斷取代市場需求

例如:第 12 誡 品牌延伸法則

高階主管必須收到"好消息"與"壞消息"

最好的方法就是親自走一趟行銷的第一線,獲得【客觀的事實】(【顧客】對我們產品的【認知】)


第 19 誡 失敗法則

面對失敗:【犯錯時迅速認錯 → 採取必要補救措施 → 持續發動攻擊】

以上這樣無我的運作模式,常見於日本廠商,它們有排除個人自我的管理共識,大家都是決策裡的一小部分,

因此不會有什麼"錯誤會大到足以影響個人前途發展"

但因高階主管坐擁高薪、面臨退休,不太可能接受採取大膽的冒險行動而被開除的風險

這樣 【個人利益 > 公司利益】的前提下,

將使公司趨向【保守決策】、無法開創新的【產品類別】


第 20 誡 媒體炒作法則

可能情況:媒體報導的事情都早已發生了、媒體報導與實際情形相反、公司利用媒體炒作不實報導

「true vs reality media」的圖片搜尋結果


第 21 誡 加速法則

熱潮 vs 趨勢

熱潮:一窩蜂飆升,短期有利可圖,無法持久

趨勢:緩慢成長

維繫【顧客】對產品的【長期需求】,就是不要【完全滿足】他們的需求

最成功的藝人是嚴格控制自己【曝光】次數的人,不將自己的名字【過度延伸】,不會把受歡迎的程度消磨殆盡

當你的產品成為熱潮時,請降溫(控制曝光、不過度延伸)並且讓他成為趨勢

「娃娃機 門可羅雀」的圖片搜尋結果


第 22 誡 資源法則

想法平庸+100元資金 >> 想法偉大 + 0元資金

因為行銷戰是【認知戰】,必須把廣告潛入顧客的腦海裡

第二次世界大戰 打一分鐘的仗要花 9000美元

越戰期間 打一分鐘的仗要花 22,000美元

在美式足球超級杯比賽 打30秒的廣告要花 5,000,000美元 

先尋找創意性的市場 → 找資金 → 才行銷

行銷的戰場上不可能以省錢的方式踏上成功之路

更成功的行銷人員會在先期投入大量資金,忍受前2-3年沒有利潤,因為它們將盈餘又再次投入在行銷戰場上

「super bowl commercial money」的圖片搜尋結果

 


以上就是22個基本行銷法則

能夠看到這裡代表我們又成長了一點呢!

準備好開始自我行銷了嗎?

領先法則 排他性法則 長期觀察法則 單一法則 加速法則
類別法則 階梯法則 品牌延伸法則 不可預測法則 資源法則
心智法則 二元法則 犧牲法則 成功法則  
認知法則 反向法則 屬性法則 失敗法則  
焦點法則 分裂法則 坦誠法則 媒體炒作法則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行銷 自我成長
    全站熱搜

    Mr. & Mrs. 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