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E先生
最近去圖書館借了一本書【行銷大師法則-永恆不變22誡】
(現在讀越多書越發現,這種外觀舊舊的、內容只有少量圖片的書才是內容最扎實的,且歷久彌新)
有別於現代圖書圖文並茂的風格,本書平鋪直敘的方式卻引人入勝
讓我完全沒有基礎的情形下了解行銷相關背景
而書中舉例的公司雖然部分已經結束營業
但透過本書剖析這些已不復存在的公司,卻頗有先見之明
本書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帶我們了解行銷背後的22條法則
而我認為,不只適用於公司行號、大型公司
應用於個人自我行銷上也許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領先法則 | 排他性法則 | 長期觀察法則 | 單一法則 | 加速法則 |
類別法則 | 階梯法則 | 品牌延伸法則 | 不可預測法則 | 資源法則 |
心智法則 | 二元法則 | 犧牲法則 | 成功法則 | |
認知法則 | 反向法則 | 屬性法則 | 失敗法則 | |
焦點法則 | 分裂法則 | 坦誠法則 | 媒體炒作法則 |
第 1 誡 領先法則
創造一個你能搶先進入的【產品類別】
產品類別中的【領導品牌】都是搶先進入【顧客】腦海的品牌
因為即使是雙胞胎,人們也往往偏愛最先認識的那一位
例如:想到汽水會想到? 反白看我的答案 可口可樂
例如:找飯店? 反白看我的答案 TRIVAGO
也許以上兩家公司的產品,並未提供最好喝的飲料與找飯店服務
但他們就是潛移默化地進入了我們的腦袋
以至於我們想到"汽水"與"飯店"的【字眼】都會不由自主聯想到他們公司的名稱
這就是 第 1 誡 — 領先法則
因此【行銷】的重點並不在於說服【顧客】你家的產品/服務比別人更好
如果我的品牌無法領先進入【產品類別】該如何補救?
第 2 誡 類別法則
當我們無法作這裡的老大,就要做那裏的老大 = 搶先進入【新的】【產品類別】
例如:電腦市場中,在IBM佔據大型電腦市場時,Amiga定位自己為多媒體電腦
例如:雜誌市場中,除了有給現代女性閱讀的時尚雜誌外,亦有專門給婦女、媽媽、男性、電腦愛好者、運動愛好者...等取向雜誌
若處於【新的】【產品類別】市場,可以主張忘記品牌、大力推廣該類別的優勢,因為,在本質上我們並沒有競爭者
第 3 誡 心智法則
偶爾,第 1 誡領先法則需要修正其適用性
不要成為第一個進入市場的品牌,而是成為第一個進入【顧客腦海】的品牌
此第3誡是基於第4誡認知法則而來 — 行銷本不是產品戰,而是【認知戰】
如何建立起顧客的認知?
必須大張旗鼓地進入、而非緩慢進入,因為一旦被歸類為某種類型,就難以改變了
且被認知為某種類型後,嘗試去改變顧客的既有認知,在行銷當中是最浪費資源的事情
(茶裏王LINE假消息,在群組轉傳的效應下導致大眾恐慌,連統一股價也跟著恐慌)
不實消息一旦進入消費者腦海裡是不是就真的難以改變了呢?
即使我們收到"這是假消息"的澄清,又有多少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呢?
第 4 誡 認知法則
行銷本不是產品戰,而是【認知戰】
【認知】是顧客對我們產品的認知,也就是【客觀事實】
例如:在日本,本田被【顧客】【認知】是機車的【領導品牌】。當你朋友買了一台本田,你會認為是一台 機車
例如:在美國,本田被【顧客】【認知】是日本進口汽車的【領導品牌】。當你朋友買了一台本田,你會認為是一台 汽車
第4-1誡 二手認知法則
俗稱「眾口鑠金」,顧客會根據他人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做購買的決策依據
例如:新聞媒體報導某牌汽車有非預期性加速現象,無論是否親身經歷, 在不斷洗腦下都已被這種【認知】入侵
是不是事實? 不重要,因為【顧客】對該【品牌】的【認知】已經成形,即使產品一直都沒變(無論好不好)
所以行銷從來就不是產品戰,而是認知戰。
第 5 誡 焦點法則
在【潛在】【顧客】的腦海裡佔有一個【獨特】的【字眼】
Dos:
(1) 最好是 簡單的字/詞
(2) 可能需要犧牲其他無法代表的【字眼】 抗敏感性牙膏 舒酸定
(3) 用一個詞/一句能夠在不被察覺下植入 Subway Eat Fresh
(4) 對於領先法則,通常以【產品類別】為代表 汽水 可樂
Dont's:
(1) 不能用其他人已用過的【字眼】
(2) 不能沒有反方支持者 例如:誠實的政客 ,因為沒有其他政客願意承認自己是不誠實的
舉例:反毒文宣
最常見"珍惜生命"、"尊重選擇"等缺乏【攻擊性】重點的【字眼】
較佳的是「失敗者(loser)」因為會 失去(lose)許多包含家庭、工作、自尊、自由、生命...等
第 6 誡 排他性法則
兩家公司不能同時佔有相同的【字眼】
行銷人員常常誤觸 — 市場調查陷阱,雖然邏輯上理應從調查報告裡列出顧客希望擁有的產品或服務
但卻忽略了有【領先品牌】早已佔領該字眼
例如:麥當勞-快速,漢堡王這時主打「快速享受美食」絕對會是一場大災難
【顧客】的意念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也不要妄想搶別人的【字眼】
第 7 誡 階梯法則
此策略專門提供給排名第二、第三的品牌
高興趣產品階梯(多階梯、日常會使用到的產品,例如:香菸、可樂、啤酒、牙膏)
然而即使是高度興趣產品也很難超過七階,你能舉例出七種以上的軟性飲料品牌嗎?
低興趣產品階梯(少階梯、1不常購買甚至一生只買一次、2購買時不會愉悅的產品,例如:1家具、1除草機、1行李箱、2棺材、2人壽保險)
在大池塘當小魚>在小池塘當大魚
多階梯當第三 > 少階梯當第一
試問自己的品牌在【顧客】心中佔哪一個階梯?
第 8 誡 二元法則
某產品類別階梯上分別有 A B C D E 五個品牌
起初對新市場不甚熟悉的【新顧客】進場,還無法分辨誰是【領導品牌】
他們會挑選具有吸引力或是感興趣的品牌,常常會選到第三、第四品牌
然而隨著市場日趨成熟,【顧客】已了解產品與市場,因此會【假設領導品牌一定比較好】
品牌市佔率將會趨向於 A = B > C (D、E已不見了)
也就是領導品牌會失去一些、第二品牌會得到一些(成為no.1的替代品)、第三品牌會逐漸萎縮,更下層級的就不用說了
在成熟的市場中第三品牌處於棘手的位置,此時第三品牌要做的是用【第 5 誡 焦點法則】另闢產品類別
成功的行銷人員應專注於產品階梯的前兩個層級,成為老二才有機會打敗老大
會造成 A B 雙雄爭霸的情形是因為【顧客】認為是【產品戰】
第 9 誡 反向法則
站在領導品牌的對立面攻擊對方
例如:麥當勞 - 快速、適合小孩(玩具、遊戲區、沙拉...),漢堡王應以 成熟 口味的字眼來攻擊(不應以 緩慢 為字眼因為是速食市場)
第 10 誡 分裂法則
產品會隨時間分裂成多種產品類別、不會合併
例如:音樂
而且每個產品類別都有其領導品牌
例如:每種音樂類型中都有其代表人物,流行音樂-五月天
第 11 誡 長期觀點法則
避免品牌短視近利的行為:特價、品牌延伸,會造成短期獲利長期虧損的情形
例如:特價,【顧客】被教育成在【正常】價格期間不購買產品
品牌延伸請見 第 12 誡
第 12 誡 品牌延伸法則
被違反地最嚴重的法則 — 什麼都會做、也什麼都不會做
是一種古老的行銷手法,包含一個品牌生產多種產品類別、推出新口味的產品
例如:可口可樂公司推出 - 可樂零、可樂桃、可樂纖維+...,最暢銷的還是經典口味可口可樂
成功的行銷人員應該思考【品牌】代表什麼? 專一或是想不到(太多產品)?
當要推出【新產品】時應創立【新品牌】
包括實現【領先法則】成為領導品牌、或是【反向法則】成為領導品牌的替代品
但是由於不易實現因此多數企業還是採行成效不彰的品牌延伸法則
第 13 誡 犧牲法則
想要成功就要懂得放棄 (1)產品線 (2)目標市場 (3)不斷的改變
(1)產品線:不要多產品化經營,應該要產品深度化、焦點集中化
例如:台灣快遞公司沒有特別一家有獨特的【字眼】,可知他們提供的服務都差不多、什麼都可以送
唯有黑貓是較具有【高品質】快遞服務的品牌,但其字眼仍不夠明顯
(目前個人認為最多角化經營的是YAMAHA,什麼都做)
雖然YAMAHA什麼都做,但目前台灣機車市場上山葉還是佔有了【領導品牌】的地位
因此如果今天你朋友說他買了一台 YAMAHA,你應該會認為是一台 機車,而不是一台 鋼琴
(2)目標市場:更大的漁網無法捕獲更多的魚
鎖定的【目標群】不代表所能【銷售的市場】
例如:可口可樂是當今領導品牌,而百事可樂犧牲中年市場並決定全心經營青少年市場,與許多青少年偶像藝人簽約合作
即使百事可樂鎖定青少年,但如果一個50歲的老兄認為他只有25歲他還是會喝百事可樂。
(3)不斷改變:犧牲不斷改變的經營策略、盡量避免改變
例如:廉價航空開始投資大型客機或飛行熱門路線(NG)
第 14 誡 屬性法則
1. 屬性不平等:搶先佔有重要的【屬性】,以獲得最高的市佔率,例如:牙膏-防蛀牙
2. 排他性法則:搶不到第一,要搶其他【屬性】,忍受較低的市佔率,例如:牙膏-口氣清新
3.反向法則:搶不到第一,要搶【反向屬性】,以成為領導品牌的替代品,例如:麥當勞-適合孩童,漢堡王-適合成人
第 15 誡 坦誠法則
需要小心使用的高技巧性行銷法則
1. 主動接露【負面陳述】:必須是大眾普遍認知的缺點,引發【顧客】心有戚戚焉的感覺。
若無法迅速引起共鳴則會造成混淆的反效果。
2. 轉移至【正面焦點】:迅速的將焦點轉移至正面訊息上
坦誠的目的不是要道歉,而是要建立一個足以說服潛在客戶的【利益】
例如:李施德霖漱口水"一個你每天要討厭兩次的味道","口味不好"卻建立了李施德霖「殺菌」的訴求重點
(李施德霖,我討厭它,但我愛它)
第 16 誡 單一法則
在行銷市場裡最有效的是單一的、出奇不意的大膽一擊、
行銷經理親赴前線了解市場上的事情,不要只專注在數字上
第 17 誡 不可預測法則
Don't: 短視近利、只看財務報表經營
Dos: 好的【短期規畫】能找出一個新的【角度】或【字眼】,讓產品不同於他人,並且擬定一個【互相呼應】的【長期行銷】【方向】
例如:掌握【趨勢】,日益注重健康的地區可以推出【健康】相關字眼的產品
第 17-1 誡 插補法則:對於趨勢太早下判斷(NG)
第 17-2 誡 彼得原理:意想不到的事總是會發生,未來不可能一成不變
處理不可預測的方法就是,保持彈性、願意改變且迅速改變
第 18 誡 成功法則
當成功時容易變得不客觀,通常會以自己的主觀判斷取代市場需求
例如:第 12 誡 品牌延伸法則
高階主管必須收到"好消息"與"壞消息"
最好的方法就是親自走一趟行銷的第一線,獲得【客觀的事實】(【顧客】對我們產品的【認知】)
第 19 誡 失敗法則
面對失敗:【犯錯時迅速認錯 → 採取必要補救措施 → 持續發動攻擊】
以上這樣無我的運作模式,常見於日本廠商,它們有排除個人自我的管理共識,大家都是決策裡的一小部分,
因此不會有什麼"錯誤會大到足以影響個人前途發展"
但因高階主管坐擁高薪、面臨退休,不太可能接受採取大膽的冒險行動而被開除的風險
這樣 【個人利益 > 公司利益】的前提下,
將使公司趨向【保守決策】、無法開創新的【產品類別】
第 20 誡 媒體炒作法則
可能情況:媒體報導的事情都早已發生了、媒體報導與實際情形相反、公司利用媒體炒作不實報導
第 21 誡 加速法則
熱潮 vs 趨勢
熱潮:一窩蜂飆升,短期有利可圖,無法持久
趨勢:緩慢成長
維繫【顧客】對產品的【長期需求】,就是不要【完全滿足】他們的需求
最成功的藝人是嚴格控制自己【曝光】次數的人,不將自己的名字【過度延伸】,不會把受歡迎的程度消磨殆盡
當你的產品成為熱潮時,請降溫(控制曝光、不過度延伸)並且讓他成為趨勢
第 22 誡 資源法則
想法平庸+100元資金 >> 想法偉大 + 0元資金
因為行銷戰是【認知戰】,必須把廣告潛入顧客的腦海裡
第二次世界大戰 打一分鐘的仗要花 9000美元
越戰期間 打一分鐘的仗要花 22,000美元
在美式足球超級杯比賽 打30秒的廣告要花 5,000,000美元
先尋找創意性的市場 → 找資金 → 才行銷
行銷的戰場上不可能以省錢的方式踏上成功之路
更成功的行銷人員會在先期投入大量資金,忍受前2-3年沒有利潤,因為它們將盈餘又再次投入在行銷戰場上
以上就是22個基本行銷法則
能夠看到這裡代表我們又成長了一點呢!
準備好開始自我行銷了嗎?
領先法則 | 排他性法則 | 長期觀察法則 | 單一法則 | 加速法則 |
類別法則 | 階梯法則 | 品牌延伸法則 | 不可預測法則 | 資源法則 |
心智法則 | 二元法則 | 犧牲法則 | 成功法則 | |
認知法則 | 反向法則 | 屬性法則 | 失敗法則 | |
焦點法則 | 分裂法則 | 坦誠法則 | 媒體炒作法則 |